“十四五”时期福彩公益金使用典型案例——杭州篇(一)
案例1
聚焦兜底保障职责 建设孤残幸福港湾
市一福院迁建工程项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凤都村大观山果院里场,该项目是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9057.78万元,该项目建设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社会福利机构,建成后大大提升我市特困群体集中供养水平。项目于2019年10月20日动工,2022年4月15日通过竣工验收。项目用地面积92064m2(138亩),总建筑面积36880m2;院区由10幢单体建筑组成,设计床位数共800张,设有管理服务保障区、康教生活区、护理生活区三大功能区块。
该工程开办费项目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834.61万元,用于保障院区食堂、家具、空调、日用百货、床上用品、医疗设备的配置,为特困休养人员入住提供全方位保障。相较于老院区,新院功能更加全面、环境更加宜人、服务更加智能、管理更加科学,不仅为杭州市集中供养的特困群体建设了“新家”,同时也为市一福院落地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职能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杭州市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今后社会精神康复人员收养安置预留了发展空间。
(一)“重点+集成”,让院区生活空间“美”起来
市一福院迁建项目背靠大观山,环绕池塘,依山傍水、院落围合,展现了绿色、宜居宜养的环境,每幢单体建筑之间都用风雨连廊相贯通,方便康养人员无障碍进出。院区以良渚文化中玉琮外圆内方的理念进行设计,以玉器为形、以玉串为廊,呼应了良渚文化。项目的建成,为孤寡和特困人员提供集中救助、养护、救治、康复、托管等社会福利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我市政府兜底保障功能。
(二)“融合+特色”,让特殊服务模式“活”起来
通过迁建项目建设,不断开拓杭州市社会福利机构精康融合转型发展新局面,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展现新气象新担当。院内建立“医、康、养、护、社、教”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护理、社工、医务人才队伍,服务对象幸福感、获得感逐年加强,帮助11人走入家庭、15人回归社会,现有26名康复对象开展融入性就业。该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模范养老机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省先进养老机构等称号。职工包揽2023年省养老护理技能大赛前两名。
(三)“数智+温度”,让服务设施设备“智”起来
新院区落地建设以来,聚焦康复对象自身特点,新成立精神卫生科和康复指导科,建设信息化系统,协同信息化系统制定服务对象个性化服务方案,分层分类提供认知提升、健身康复、休闲娱乐、回归社会四大类康复课程,满足对象康复需求。设立戴玮英劳模工作室、护理创新工作室等培训阵地,承担培训督导职能,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个案服务、资源链接、社会倡导等系列工作。利用海豚屋数字仿生训练、VR虚拟现实心理训练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及叙事小组、影像发声等社会工作方法,提升康复服务效果。
案例2
“幸福忆家”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于2022年、2023年共计安排预算公益金559.09万元,实际支出518.44万元,完成中心五号楼、六号楼及塔楼的改造提升及功能转变。
“幸福忆家”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位于中心院区西侧,于2022年11月正式投用,包含五号楼(3层)、六号楼(3层)及塔楼(5层)三栋主体建筑。建筑面积约2692平方米,共有23间双人间、15间单人间,合计床位约60张,目前入住46人。
专区采用安全防护围挡和智能化门禁系统,功能完善,设置有护理站、助浴间、配餐间、污物处理间、公共卫生间、缓和照护室等。每个房间在配置有电视机、空调、日常家具等常规设施设备外,还配置有睡眠监测、紧急呼叫、跌倒报警等智能设备。
室内活动空间设置在塔楼1-5楼,每层按杭州民俗文化设定不同主题,其中1楼为地域文化、2楼为旧城风貌、3楼为人文神话、4楼为美食特色、5楼为茶文化。通过场景还原结合认知刺激、怀旧疗法、运动疗法等专业干预手段,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早期干预和适宜社交的环境。
室外活动空间设置在五号楼及六号楼之间的庭院区域,于2023年11月正式投用。在增建无障碍坡道、休憩座椅、塑胶跑道及景观小品外,运用园艺疗法,让认知障碍老人可以自由在无障碍园艺台种植植物及花卉,感受自然气息。
专区严格按照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改造实施方案》要求,予以1:5配比护理员,并整合照护专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师、精神科医生及护士等人才,为专区提供专业支撑。重点关注安全。为防范认知障碍老人走失,安装门禁系统,由专人负责开关门禁,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注重日常照护。设立无障碍设施标牌,通过护理员来协助、引导认知障碍老人完成基础生活照料,引导老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训练穿衣、定点排泄,与家属加强交流全面了解认知障碍老人的情况,实现小家庭式照护服务。注重隐私保护。尊重和保护认知障碍老人的尊严和隐私,对于认知障碍老人的精神异常行为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理解。及时干预治疗。主要提倡使用非药物干预疗法对轻、中度老人进行干预,延缓病程发展。
如通过辨识活动引导认知障碍老人说出时间、天气、地点等;使用怀旧疗法缅怀人生过往重要经历,倾听认知障碍老人诉说,缓解焦虑情绪;运用多感官和园艺治疗,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刺激认知障碍老人的感官,增加其与环境的互动。
案例3
为爱筑梦 护童“添翼”
一年级的小朋友小逸,为了不给老师和同学们添麻烦,他在每一次的康复训练中都格外努力。在语言课上,他会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每一个环节,回到家后还催着妈妈一起反复练习。短短三个月,他从认识新词、组词成句到看图说故事,连妈妈都非常惊喜;在运动课中,核心稳定以及跨步是小逸最难克服的问题,以往总是会逃避,想着偷懒,2023年在老师的激励下,即使满头大汗也依然刻苦训练,绝不放弃。日复一日,他走路更稳了,在不搀扶的情况下能走完5米的斜坡;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中,他有意识地专注于就餐,往常要半个小时以上的用餐,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基本能跟上同学们吃饭的节奏了,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结业典礼这一天,他自豪地告诉老师,我可是收到了学校老师的小红花哦,“老师说我真的很棒!”。
自2021至2023年,“添翼计划”共下达福彩公益金金118.5万元,实际使用114.51万元。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依托“市级定点康复机构”和“省级标准化特殊学校”两大品牌,以“添翼计划”提纲扩面和定点康复机构规范提升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开门办院、社院融合,为添翼计划实施打好基础。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面向社会困境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免费综合康复服务,2021—2023年期间服务受众儿童87人,开展课时10366节,面向困境儿童家长开展线上线下培训73场次,辐射人数约820余人次。每年儿童康复进步率都超过85%,每年都收到家长赠送的锦旗,家长满意率均为100%。
案例4
创新“养老一张床”服务破解居家医康养难题
家住西溪街道求智社区的独居老人李奶奶,因双目失明,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体检。2022年,她成为了“养老一张床”的体验者,有了指定的专职医生。“我会定期到李奶奶家中,为她测量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求智社区卫生站的医生王春霞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李奶奶的血压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身心日渐舒畅。
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下达给西湖区491万元,用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支出。家庭养老床位,是以“一张床”为圆心的家庭生活圈内,通过加载家庭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安装、辅助器具配置和上门生活照料等“四位一体”服务,将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延伸至家庭。“养老一张床”则是实现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的深度融合,为建床老人输送专业、精准、持续的上门医康养结合服务。
西湖“养老一张床”服务新机制被纳入杭州市“e床养老”数字赋能家庭养老床位功能提升场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的深度融合使老年人获取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服务更便捷。
服务供给更专业。专业医护人士上门提供服务,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幅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突发。2023年完成全区老年人自理能力初筛14.87余万人次、专业评估1.2万余人次;累计提供专业医护服务6300余次,生活照料3.2万余个小时,线上巡诊12万余次,老年人及家属回访满意度达97%。
健康守护更智慧。2023年全区新建家庭养老床位500张,全部纳入“养老一张床”服务新机制。聚力数字赋能,通过老年人服务档案电子化,实现健康数据的有效归集与管理。配备高频率智能化设备,形成智能设备主动预警、呼叫中心响应核实、家属社区专业机构及时处置的工作闭环机制。全区在运行老人手机和安全预警设施4.2万余台,累计处置预警、报警2.56万余次,有效避免事故隐患282起。
工作流程更标准。依托“一键养老”数字场景建成建床审批、服务协议上传、照护计划制定、派单上门,服务开展、撤床注销等相衔接覆盖全流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全程留痕,便于政府及时跟进监管服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相关阅读
浙江福彩官微:
扫一扫,立即关注!
浙江福彩官方信息、号码发布、向广大彩民提供多项信息查询、附近站点地址查询帮助等服务,浙江福彩文化、公益宣传及营销新渠道。